当前位置: 首页 >> 校园新闻 >> 校园新闻

人民时评:立足成长,引导青少年合理用网

[ 时间:2018-09-18 | 浏览:2278次 ]

手机作为融入网络、信息交互的一个重要载体,一味禁止不行,放任自流更不行,关键是要让手机使用符合孩子成长需要


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,手机在青少年群体中也迅速普及。最近发布的《青少年蓝皮书》显示,2017年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总体普及率高达98.1%,在小学生群体中拥有自己手机的占比64.2%。未成年人触网日益低龄化的趋势提醒人们:如何引导青少年合理使用网络,是一道非常紧迫的命题。

以“00后”为主体的青少年被称为互联网的“原住民”,他们中的大部分,从一出生就被互联网环境所包围。从网络平台上写作业、查资料,到在线学习成为常态,再到获取信息、拓宽视野、互动交流,都很大程度依靠电脑和手机完成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高的消费水平、产生了新的生活方式,成长在信息化背景下的孩子越来越多拥有手机,也是正常现象。但与此同时,由于未成年人自控能力不足、家长学校的合理引导不够,手机普及也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网络沉迷的现象,不仅偏离了家长买手机的初衷,更给孩子成长带来危害。

在青少年网络沉迷问题上,网络游戏上瘾是最令人忧虑的。有报告显示,18%的青少年玩网络电子游戏超过4—5小时,这一比例在农村儿童和留守儿童中更高。在游戏中过关斩将,消耗太多时间难免会影响身心健康,近年来儿童日益攀升的近视率就和过度使用电子产品不无关系。不仅如此,手机阅读的碎片化导致未成年人难以集中精力、购买手机的攀比风气刺激学生虚荣心、网络信息泥沙俱下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……凡此种种,不仅让家长忧心忡忡,也引发社会的强烈关注。

今天,信息化构成这个时代鲜明的底色,手机作为融入网络、信息交互的一个重要载体,一味禁止不行,放任自流也不行,关键是要让手机使用符合孩子成长需要,控制在合理健康的范围之内。青少年成长的特殊性就在于,它既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,也是一个容错率不高的过程,丝毫马虎不得。最近,《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》公布,不论是“控制电子产品的使用”“实施网络游戏总量调控”等目标,还是每天累计使用不超过1小时、严禁将电子产品带入课堂等要求,一个鲜明的导向就是既要避免“一刀切”,也要引导未成年人合理使用。政策落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突破口,未来还需要全社会行动起来,为青少年建立起防护网、保护墙。

也要看到,青少年网络沉迷的背后,往往有着网络之外的原因。比如,一些家长对孩子缺少陪伴,或者仅仅通过物质上来弥补,对使用手机不闻不问,对电子产品上瘾的危害也一知半解,等等。再比如,一些网络游戏虽然推出了实名认证、在线提醒等防沉迷措施,但由于缺乏监督和反馈机制,实际操作中轻而易举被破解,甚至有游戏运营者专门设计“套路”吸引青少年“入坑”,反映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引导未成年人合理使用手机,须补齐背后的社会治理短板。除此之外,一些学校明确禁止学生将手机带入校园,但也有一些学校出于怕担责不敢管、手段有限管不了,对学生使用手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相关制度亟待完善。

在一个互联网与日常生活深度连接的信息社会,让智能手机等产品助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,让孩子远离手机沉迷的危害,应当是技术进步不能忘记的初衷。毕竟,呵护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,就是呵护国家和民族的未来。

  《 人民日报 》( 2018年09月17日 05 版)